《健康运动学》教学大纲

作者: 时间:2022-07-18 点击数:

健康运动学》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健康运动学课程性质是专业必修课。

健康运动学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应用性学科。科学且合理的运动是一项加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医体融合(体卫融合)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课程目的

健康运动学强调以预防为主,以运动为载体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功能实现的目的。健康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合本专业发展的思政建设元素,国家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基于运动干预促进健康的一种新型服务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使公民身心健康整体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建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与时代责任——《健康运动学》应运而生。该课程注重在课中设计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论述,党、政府关于健康中国的各项方针、措施宣传力度,选取内容结合当下时政元素,注重学习资源建设与使用的原则,充分融入专业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今后就业工作方向,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健康运动学以理论和实践并重,倡导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互动教学方法,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力求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引导和培养学生由参与体验而激发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运动学的核心是运动对健康的功能实现,通过增加个体或群体持续而富有节奏(节律)的健身方式,参与运动增强身体功能性,促进身心整体健康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层次要求,让学生了解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领域的国家战略和政策,掌握健康运动与积极健康的内涵、健康运动的人体科学基础、健康体适能的运动促进、健康运动的评估、制定运动处方,熟悉常用体育手段、合理营养、运动损伤防治的知识;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开展基层(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大健康工作者。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融会贯通;“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或概念;“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期末评价中 “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30%

3.成绩评定方式(指理论教学部分成绩)注重形成性评价,成绩组成包括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 70%),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完成。

4.本课程选用教材

规划教材:《健康运动学》张志勇、刘忠民,人民卫生出版社[M].20208月(第一版);

辅助教材:李彦林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11月出版的运动与健康;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M].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徐国栋,袁琼嘉主编.运动解剖学[M].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为18学时)。具体讲述的内容、章节目标及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掌握】

1.健康运动的概念;

2.积极健康内涵;

熟悉

健康运动学常用研究方法;

了解

1.健康运动学的学习要求;

2.健康中国战略相关政策文件。

   第二章  运动与健康(3学时)

【掌握】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的关系;

熟悉

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

道德健康的含义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  健康运动的人体科学基础(9学时)

【掌握】

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能量供应与消耗、糖代谢云运动、脂肪代谢与运动、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熟悉

肌肉活动、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了解

运动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主动补齐知识结构的缺失部分。

第四章 健康体适能的运动促进3学时

【掌握】

健康体适能的概念、组成要素,运动促进健康体适能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伸展运动的常用方法;

熟悉

抗阻训练动作分析和基本技术、伸展运动动作分析和技术要求;

了解

运动对健康体适能的促进作用及意义,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伸展运动的特征

健康运动的评估3学时)

【掌握】

健康运动评估的概念、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体适能评估的方法;

熟悉

健康运动评估的组成、健康运动评估的信息来源;

了解

健康运动评估的重要性、健康运动评估的相关基本理论。

 运动处方6学时)

【掌握】

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流程;

熟悉

耐力运动处方、力量运动处方和柔韧性运动处方;

了解

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

 健康运动的体育手段3学时)

【掌握】

体育手段的概念、体育手段的分类;

熟悉

身体运动的要素、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与功能;

了解

现代体育项目的分类。

 健康运动的合理营养3学时)

【掌握】

营养的概念,塑身运动、增肌运动和减脂运动的营养补充;

熟悉

营养素的来源及在机体中的作用,塑身运动、增肌运动和减脂运动营养的需求原则;

了解

健康运动营养补充的重要性、健康运动膳食营养的相关基本理论。

 运动损伤的防治3学时)

【掌握】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处理方式;

熟悉

运动损伤的识别方法;

了解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

《健康运动学》教学学时分配汇总表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数

实验(见习)学时数

绪论

3


运动与健康

3


健康运动的人体科学基础

9


健康体适能的运动促进

3


健康运动的评估

3


运动处方

6


健康运动的体育手段

3


健康运动的合理营养

3


运动损伤的防治

3


核心力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柔韧性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本体感觉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平衡性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有氧运动训练方法指导


3

抗阻运动训练方法指导


3

小计

36

18

总计

    54









第二部分  实验教学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健康第一、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积极健康”和“以自己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为指导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把理论教学中的常用以运动为载体的健康管理方法合理落地,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对健康管理的促进功能。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查工具;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纪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按实验指导规范进行操作;增强学生的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为更好地开展基层(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课程采用综合实践的方式,3-5/组。

三、使用教材

规划教材:《健康运动学》张志勇、刘忠民,人民卫生出版社[M].20208月(第一版)

四、成绩评定方式(指实验教学部分成绩)

注重形成性评价,成绩组成包括考勤成绩(10 %)、实验考核(20%),共同组成30%的平时成绩。

五、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

、实践(实验)项目表

序号

内容

学时

实践(实验)要求

实践(实验)

类型

备注

1

核心力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掌握核心力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2

柔韧性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掌握柔韧性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3

本体感觉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掌握本体感觉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4

平衡性功能测试与训练方法指导

3

掌握平衡性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5

有氧运动训练方法指导

3

掌握有氧运动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6

抗阻运动训练方法指导


掌握抗阻运动功能测试内容与训练方法,能够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











备注:

课程思政内容要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具体要求如下: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3)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5)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